追寻民众教育的足迹,进一步办好终身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作者:胡墨洁、陈久红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1978年2月从康定路759号(静安区政协所在地)迁至胶州路601号,当时校名为静安区职工业余大学。自从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胶州路601号一直作为工农教育、成人教育的办学场所,先后开办过上海市立实验工人学校、上海市职工速成学校、上海市第二十七业余中学、静安区第一业余中学、静安区七·二一工人大学,包括后来的职工业余大学、业余大学,办学水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升格,约有数十万计在职人员先后在这里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班级里接受文化教育,提高了个体的适应性,并以个体的受教育水平构建了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胶州路601号正在努力构建成为终身教育理念之下的都市区域型终身教育基地。
作为上海成人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胶州路601号曾经留下“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推行民众教育的踪迹,它曾经是上海民众教育的主基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时任上海市教育局社教处处长的俞先生在上海创办了100多所民众学校,并在胶州路601号创办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兼任校长,以601号作为民众教育思想实验推广基地来推动战后上海民众教育的发展,为上海劳动民众的文化进步实施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在俞先生大力施行民众教育实验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革命力量也同时介入601号,以星火燎原之势教育影响了一大批教员、工人学生,增进了当时上海沪西地区的红色力量,为上海解放凝聚了来自基层民众的力量。
601号独特的教育历史,反映了上海教育的一个发展面。与国民基础教育不同,这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既体现教育本身的特点,更反映了基础教育以外的特质。从俞庆棠先生“大社会”“大教育”思想到解放后成人教育兴盛以及当今终身教育的酝酿和实践,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社会教育水平在变化中的进步。
俞庆棠先生是中国民众教育的先驱,她的“民众教育”概念主要是受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唤起民众”思想的启示,即包括民众学校教育,又包括民众社会教育。“民众”主要是指广大工人和农民,简称工农。1927年新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的蔡元培为改革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在江浙两省试点之时,俞先生被任命为江苏大学区的扩充教育处处长,主管与高教、普教并驾的教育类型——扩充教育,此时俞先生开办的各类民众学校,是“民众教育”的最初形态,具体有1928年在江苏苏州创办的民众教育学校,有稍后在苏州黄巷创办的民众教育实验区、丽新路工人教育实验区,在无锡北郊、东郊和城区创办的民众教育、工人教育实验区。民众教育走出江苏进一步发展的业绩,主要有1931年筹备的中国社会教育社,以后,民众教育的实验还北至河南洛阳、南下广东花县,接受民众教育的人群扩大到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七七事变以后,俞先生迁校抗敌大后方桂林和四川继续兴办民众教育。
与传统培养精英的学校教育不同,民众教育体现了教育大众化在我国最初的实践,与此相匹配的教育内容也被改造。以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为例,民众教育主要包括政治与社会教育、生计教育和文化等教育内容,除了教会民众掌握基本的阅读和运算能力,懂得基本的卫生整洁常识,开展正当的娱乐活动,发扬公共道德水平,还要通过民众教育来辅助基层政权,实施社会自治、自卫,针对民众开展简单的工业、农事劳作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指导教育等。
俞先生的民众教育实践寄托了美好的期望,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失学的少年儿童,也包括没有能力求学的青年、成人和妇女。使那些“绝大多数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的“劳苦大众和他们的子女”,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得以在民众教育的旗帜之下接受国民素质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得以接受“知识技能理想”的教育,以此实现开启民智、教化民众,“唤起民众”的精神觉醒,凝聚救国力量,发扬整个民族的自信心,改善劳动人民生活质量,在今天看来具有开拓意义和献身精神,体现了把受教育的权利视作全民的权利,把教育从少数人的阶段性需求视作为更多人应该享有的伴随终身的个体发展活动,体现了伴随终身的教育公平意识和持续教育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随着国家民主程度的提高,受教育人数大大增加、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从扫除文盲教育、文化补习教育,到“文革”以后的青工“双补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为全民终身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中叶国际上开始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新教育思想调整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转换了教育的视角,提出了主动学习的概念,弥补了传统学校教育制度时间和内容的有限。反观俞庆棠先生早年在本土实践的特色,她关注工人和农民的教育,关注“失学的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关注“已受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年、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进修”,从受教育对象角度唤起我们结合本区实际研究本土终身教育特色的兴趣。俞先生推行的民众学校的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造就了中国民众教育的面貌,究其实质,是在旧中国义务教育非常不充分,社会教育很不发达,民众教育几乎全无的前提下,一位教育家个人的教育理想和实践,与今天我们推行终身教育的背景有本质的差异。1983年邓小平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国家实力增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以后,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其说是外力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不如说是教育自身发展必然的选择。
静安区业余大学建校51周年,主要的根基是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成人高校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可以从数量上来反映。就全国来说,从2009年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07年教育统计资料看,全国成人本专科院校2007年的毕业生数共计1,764,400人,接近于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毕业总数的二成半,可见,成人高校在推动高教大众化,培养高等学历本、专科人才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单从成人高校本身来看,有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地方所属学校、民办院校三类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静安区业余大学属于其中的地方所属院校。2007年全国的成人高校毕业生,毕业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有243,583人,毕业于地方所属院校的有1,509,714人,毕业于民办院校的有11,103人,前两类学校的成人本、专科毕业生总数分别占14%和85%,其中民办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及1%,数字表明,类似于静安区业余大学的各类地方所属院校仍然是中国高教大众化的办学生力军。
我们认为,培养“二成半”本专科毕业生的成人高等教育还将以一定的方式继续发展,但是概念更宽泛的终身教育将以不同的方式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并且成为静安区业余大学的持续发展点。党的十七大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目标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1月7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公开征求意见公告中提出,加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那么什么是终身教育,它的对象、内容、终极目标是什么,它借以开展的形式和方法有那些,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制度上的关系是什么,在学理和实践上如何认定和办好终身教育,静安区业余大学如何在静安社区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范畴,搞好终身教育,办出特色,为区域中终身学习对象谋取更多的教育福利,如民众教育实践所展望的以普遍的教育持续“推进社会文化”繁荣和发展,是今后必须认真涉及的话题。
参考资料:
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成人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
2、熊贤君.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