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校长
姜祖光
1949年5月,正在美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考察教育的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校长俞庆棠,响应党的召唤,于8月回到了北京。她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新教育思潮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民众教育的创始人。她作为教育界的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总理找她谈话,希望她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当即表示:“愿意加强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她于1949年10月3日到教育部任职,根据毛主席、周总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政协共同纲领,认真主持草拟了1950年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开展全国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
从“五四”运动以来直至全国解放,她吸取了国外的教育工作经验,在中国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俞庆棠教育思想。它是中国教育界—-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她的教育思想。
一、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贯穿俞庆棠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核心。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劳苦大众的素质,而献身民众教育事业的崇高抱负,乃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二、创新教育方法:
她主张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顾及受教育的个性,天资与兴趣,她说:“教材的选择必得顾及到适应社会,要培养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方法的机会,实行由做而学。”她提倡“设计教育法”,她说:“教室中的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分组比赛,以及各种团体设计,都是创造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设计可以发展创造力、独立精神、互助习惯、组织才能,并可使知识广博,团体设计愈多,愈易发展领袖人才和合作精神。”她同时提倡“实验教育法”,把学校四周的村庄、工厂,市场作为社会科学的实验基地。如教育、社会、农业、科技、卫生等学科的实验室。她认为“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更是学校的社会化。”
三、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她说:“物质上的酬报不算什么酬报在施教时,民众的反应、进步、感激以及将来在社会上的良好影响,对抗战、建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才是真正得到的酬报。”
四、教育者的任务
她说:“所为教育者的任务,我以为是在把人类悠久而复杂的生活智能,道德要旨、科学艺术,以及记述经验、发表意见的语言文字工具简单化、系统化的传递给受教育者,要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化绵延不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教育者的任务是多么重大,而教材的编制也得适应这一任务,才能有真正的效用,以及达到培养一品老百姓,使其成为富有效率的建国人才的目的。”“教材中迅予加入切合现实的,切合生活的内容,使它生活化、现实化,主要的是使教育实用。”
她号召“我们做教师的人先得把思想解放,自己下决心继续学习、继续研究,更得知道教材知识,决不限于书本,我们应向广大的生活学习研究,这样学习研究而得到的新教材才是最有价值,最合适的教材”。“第一是在民众中寻找天才,第二是在工作中寻求方法,第三是在生活中陶冶品性”。
五、“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曾被西方奉为教育经典。俞庆棠在教育实践中,认为:“学校生活不过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现行的学校教育决不能代表终生的过程,教育的最大功能,只有将整个生活继续予以指导”。她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新命题,她认为“成人生活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他们急须适应的就是现实的社会需要,教育目标既以社会需要为依归,则课程自然应该社会化了。人生的需要有变迁,社会及教育制度亦应有改革,使学校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理想”“教育是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要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工具,教育更应培养健全公民,以负起历史的责任”。俞庆棠校长在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就贯彻了这一教育思想,使学以致用,例如数学课与薄计结合;几何课与机械制图结合;物理课与装修无线电结合;化学课与制雪花膏结合等,使学生能学到现实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会上去。
六、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为促进生产力服务
俞庆棠1935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讲《民众教育之目的与方法》课时指出:“民众教育要竭力应用科学方法,这是为一般办理民众教育者所忽视而实为实施民众教育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要增进教育的效能,充实教育的内容,切合民众的需要,真正改进民众的生活,都要竭力应用科学方法。如甲:举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及是改造社会的根据,是实施民众教育的根本。乙:要介绍科学到民间去,一方面是清除民众的传统旧观念和习惯,一方面是教导民众科学的知识及应用科学的技能,以充实民众的生活,改进民众的生计,像科学仪器的制造示范;无线电的播音演讲;优良作物种子的介绍;新式农具的应用;都是介绍科学于民众的实例。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来施教,最易奏效。丙:优良品种的推广,必须先经科学的地域性之试验,如惠北实验区,办理示范农田及示范养鸡养猪,一方面是从做上教民众,一方面是以实验的效果获取民众的信任,一方面则是先加以试验而后推广,这样才是可靠而合理的。丁: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一种方法,如蚕丝的合作烘茧;谷的碾成粗米、白米;棉花轧去其籽;水果制成罐头等都是农产品加工实例,而加工的时候必须应用科学方法,各实验区有藤工、竹工、草席、地毯等农村手工艺的提倡,这是初步设施。进一步的方法就是应用科学于生产方法之中——利用机器,提倡工业。在民族被压迫的环境之下,实施民众教育者要从民众现实最困难的生活之中出发,要以最真的诚意来服务、奋斗、牺牲,求民教目的的逐步实现,求民族的解放。
“要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的工具,教育更应培养健全的公民,以负起历史的任务。”她说:“吾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为最大多数谋最大利益计,莫若注重农村教育。无论青年、成人、妇女之以农为业者,倘能得到充分之职业指导,相当之教育陶冶,生产力即可骤加,农产品即可增添,原料既丰富,工业自然因之发达,机器自然逐渐采用,迨至农工业产品丰富,商业自然兴盛,国际贸易也自然获得优越之地位,故欲增加国家与个人之经济实力,是更有得于民众教育之提倡与推行也”。她说“经过深入农村的教育实践,当时无锡的黄巷、惠北、北夏民众教育实验区精心工作,村民们变得有文化而且具有自治能力,他们组织合作社,促进渔业,机器抽水,介绍不同品种的良种和现代耕作工具,筑路,组织运输队等,发展了当地生产,提高了民众文化和物质文化”。
她认为教育虽不能直接解决土地、资本问题,但能唤起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文化、学知识、增进人工之效率、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发展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力做出贡献。
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927年她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教育理论进行探索,她说:“扩充教育,(university
extension)原为大学教育的推广,但是现在扩充教育意义不限于此,扩充教育是广义的社会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是永久的事业,‘未了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失学青年的基本补充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很重要,一个是培养现在国家的主人,一个是造就国家将来的主人。”她指出:“民众教育有民众学校教育和民众社会教育”民众社会教育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通俗教育馆(文化馆、站)、公共娱乐场所,民众茶园,阅报所、讲演所、影剧院,社教机关等一切有利于全民教育的场所。她认为“教育应以社会为学校,全体民众为学生,整个生活为课程”。俞先生所说的广义的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的终身教育;是以社会全民为学生的学习型社会。
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1927年俞庆棠任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校长时,制定了招生简章,宗旨是培养江苏各县民众教育行政人才及师资,学制两年分四个学期,在校学习理论与研究半年,到岗位上实践工作半年,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想水平,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俞庆棠教育思想,是吸取国际上的教育经验;依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她的学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今天,她的教育理论,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并有独具一帜的教育思想。有的是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今天,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借鉴俞庆棠教育思想中对当前教育工作有益的部分,“诸家所长,为我所用”。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