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
李静远
“教育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当我听到庆棠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时,我的心头充满着无限的悲哀和怅惘。这并不是仅仅为了一些私人的情感所驱使,更大的悲哀是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正在踏出途径来的今日,像这样热心的一位人民教育家的逝世,实在是无可否认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先生献身教育事业,毕生没有享受到一天家庭的安闲生活,奔波劳瘁,夜以继日。这是凡同她接近过的人们所一致公认的事实。几年来虽然先生常受到血压过高症的折磨,但她工作的情绪却从未因此而松弛片刻,总是以忘我的精神置健康于不顾。这种“事业第一”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是永远值得我们钦佩的。
此次先生在北京逝世,据闻在十二月四日星期日的那天下午尚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全司同人举行会议,晚上七时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会开会,复由先生担任主席,会后回教育部宿舍,还和邻室陈选善先生絮絮研讨若干教育问题,精神兴奋,直至深夜。五日早晨,室内无声息,工友入室,始发现先生患脑溢血症已告不起。先生时年五十二岁。“鞠躬尽瘁”直为先生写照。
先生太仓人,字凰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士,唐庆诒教授夫人。一九二三年以后,历任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前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区扩充教育处处长,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系先生手创——首任院长,兼教授及研究实验部主任,前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抗战期间曾在内地主办抗属妇女生产学校,并创设淞溉纺织实验区和乐山蚕丝实验区。一九三九年返沪探望家人后,留沪担任东吴及沪江大学教授,并主持申新纱厂的工人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前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任内恢复了市博物馆、民教馆、体育馆等社教机关,并创设了一所市立实验民众学校,由先生担任校长。
先生从事教育工作,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善结合实际,独辟蹊径,不蹈袭陈规,处处以新的姿态出现,即以先生手创的实验民校来说,其性质和特色都为前所未有,是一所生动活泼、别具一格、活跃地开展各项革命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新型学校,取名“实验”(“实验”为将某种构想付诸实施,以观成效),实体现了庆棠先生办学形式的勇于创新,不拘一格,辟径开途,新颖别致。如校内办公部门,于通常的总务处,教务处之外,便别开生面地设置了推广部,研究部。所设班级多种多样(有儿童组、少妇组、成人组、补习班、并附设托儿所、缝纫班),全为顺应需要,教学活动时间(分上午、下午及晚上)亦无不随顺各班组特点,力求在安排上做到合情合理,使群众称便,当时校内每一教室每天从早到晚总常由不同类型的班级轮流上课,做到了充分利用教室设备。记得庆棠先生有一次和我在一起于晚上走过楼下广场,抬头望见若干教室没开电灯,说明教室没人使用,她便指着说:“这是极大地浪费!”她这样说,是要我们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教室设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她的事业精神和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使我深受感动,校内还开办了诊疗所,并挖掘潜力,兴办了电工合作社,牛乳合作社,考虑周到地兼顾师生福利,为社会和群众服务。
又除了上课形式的教学活动外,她并采用了“送出去”及“请进来”的办法办巡廻文库(将进步书刊装入流动书箱,送往工厂,定期更换)办墙报(当时在全市设固定墙报框多处,张贴油印宣传品,内容逐期更换)安排教师去挂钩工厂讲课,编歌曲,办音乐站,及在校内利用星期日开展览会,演话报剧(展出及演出的内容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现实而富有启发性,展演前常印发入场券向群众分送邀请)创造性地进行多种活动。故当时校内常从早到晚工作轰轰烈烈,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气象。
上述表明庆棠先生办教育,不把目光及行动局限在本单位,她“立足本校,面向全市全社会”,还体现在以实验民校为核心。于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在全市近郊各区利用各学校晚上空关教室,陆续创办了一百多所民校,招收学生总人数达近两万人。
庆棠先生没有架子,校内楼下大办公室的一角放有办公桌,当她晚上到大办公室来见我们有空时,总常招呼我们去围坐在一起,叫大家就可办能办的事出出主意,欢迎我们畅所欲言,目的是希望把工作搞得更活泼、更理想、更有意义。
庆棠先生当时还经常与国外教育界人士取得联系,邀请他们来校参观,进行交流,故当时国外来校访问者常络绎不绝,当外宾参观后在大会发上表讲话时,庆棠先生总是一句不漏流畅地全加翻译,学生亦总常在会上表演,以示欢迎。
后国民党想取缔该校,我们曾举行护校游行,经向各方呼吁,受到社会贤达支持。
一九四八年秋间,庆棠先生应联合国文教组织之邀,赴美考察,战后难
教育及成人补习教育,四九年五月离美返国,周恩来总理肯定了她办校的功绩,第一届人民政法协商会议,她代表全国教育工作者筹委会出席参加,中共人民政府成立后,她欣然就任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先生出任社教司司长,大家都认为从此社教育业将有更大更多的收获,谁知噩耗传来,先生竟溘然长逝了!
如今庆棠先生的形体,虽永离了人间,但她的精神和事业,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光辉榜样,深刻地印入我们的脑海,像映路明灯一样,在前进道路上指引着我们,我们将怎样纪念着先生,步俞先生的足迹,为教育事业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