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校长的教育思想和革命斗争精神
——鼓舞我做好校友会的工作
刘华
抗战胜利,上海正当在日本鬼子投降被国民党“劫收”后,在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下,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劳动人民那有读书的条件,幸亏俞庆棠校长创办了实验民校,我才有幸进入民校读书,成为俞庆棠校长的学生。短短二、三年,在校长和老师的教育下,使我获得知识,认清形势,提高了政治觉悟,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工作。直至1949年5月,以饱满的革命豪情,欢欣鼓舞的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后,在党的培养下,以全部精力专心学习,投身于人民医务工作。在忙忙碌碌的岁月里,匆匆已进入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已是八十年代初了……。
1984年9月,民校老同学邀我参加筹建校友会工作,主要是宣传俞校长教育思想和发扬民校的革命传统精神。因此我也很乐意接受。没想到在这繁琐的工作中却没有一办公室,当时在静安业大的照顾下,设法在他们三楼的办公室走廊楼梯旁边的西北角拦了一块地方做临时办公室,冬天很冷,夏天又热。开始我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很不习惯。同时又有些单位聘请我去任医。发挥余热,因此思想上也有些矛盾……。
然而经过再三考虑,回忆起当年在校的往事,特别想到解放前的上海,是在俞校长以正义的大智大勇维护下,又把她应得的工资全部留给学校作为补贴,才使我们得以在民校学习、成长,参加革命过程,深感到成立校友会,宣传俞校长教育思想和她的革命人生观确有重大而深远意义。作为俞校长的学生的一代人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由此我暗暗下了决心,要克服困难跟大家一起为宣传俞校长教育思想尽自己一点微薄力量。
在校友会工作期间,又重温了俞校长的著作和有关书籍,更使我对俞校长教育思想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体会。在中国教育史上,曾经也有过不少的教育家,俞校长就是现代教育史上的女中豪杰,她一生为教育事业谱写了绚丽的篇章,是一位可敬可佩的人民教育家。
我们要学习和宣传她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风雷激荡的岁月,她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为了争取和平,争取民主,积极参加了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她又为了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说:‘‘教育可以给予人们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最美好的东西,应该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
我们要学习和宣传她的教育执着的精神,她为了中国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的人民教育,她做到了“穷一生之光阴,耗全部之心血”,“置生命不顾,死生全为了教育”。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她在国外接到祖国召唤,她不顾自身安危(刚动过腹部手术),不怕路途艰险(临走时她怕途中遇险,还做好遗语准备,委托她的知友转告其女儿),克服困难,从美国赶回二比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又参加开国大典。当她接受中央领导任命她为中央教育部社教司司长时,她不去上海和家人团聚,以无比的热情,认真草拟1950年社教规划,筹备开展全国规模的社教事业,她奋不顾身日以继夜的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中央教育部宿舍,亨年52岁。追忆这一切,怎能不使我无比激怀,感慨万千……。如今俞校长虽已离开我们六十周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慈祥可亲的形象和她的教育思想与革命斗争精神,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她对我们的教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作为她的学生,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和大家一起将她的教育思想在这片土地上闪闪发光,教育后人。
我们校友会能在原实验民校基地上立足,首先要感谢冯援老师,她是六十年代的静安区教育局长,也曾是当年实验民校的老师。解放初期,在百废俱兴时期,实验民校已经停办,想要民校这块市中心场地和较美观的校舍的单位也不少。正是因为冯援老师,他为了要把俞校长教育思想发挥过的这块基地继续生根开花,她始终顶着各种压力。终于保留下来,最后成为现在的静安区业余大学。它的教学方式基本与原实验民校相似。如今正在向着终身教育发展。
在冯援老师和陈玉焘同志(原静安区区长,也是民校的学生)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原民校的许多师生的努力,终于在1985年
10月2日正式成立了实验民校校友会。至今已有24年了。在这期间,在静安区区委、区府的支持,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冯援、沈吕默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区业余大学的大力资助开展了工作,我们校友会在校友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力量收集资料,在广大校友的努力下与静业大共同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为了让俞校长的教育思想给后世启迪,于1985年在静安业大校园内建立俞校长的半身塑像。1992年又在塑像东面建造了“庆棠楼”。在楼内设立了“俞庆棠校长纪念室”。同时在校园内又建立了静安区青少年教育基地。
二、为了宣传俞校长教育思想,于1997年、2002年举行了纪念俞校长延辰100和105周年的大型座谈会及校友大会。
1995年、2005年又举行了原实验民校建校50、60周年暨校友会成立20周年的庆典大会,亚出版了50和60周年的纪念册。
三、1986年申报了俞校长的生平业绩列入《辞海》条目。
四、1999年俞校长逝世50周年,校友会组织了五篇纪念文章投稿于《静安时报》以缅怀和弘扬俞校长教育思想和业绩。
五,2000年,在校友会领导下成立
“俞庆棠教育思想学习小组”,以加强对俞校长教育思想的学习。
六,2002年,将俞校长办校业绩上报后,列入《中共上海市党史大典遗址遗迹篇》。
七,2003年,积极向上海市教育电视台介绍俞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业绩争取了提前列入到上海市教育电视台拍摄100集系列专题片《一代名师》中的俞校长专题片,向全市、全国宣传播
八.为了弘扬俞校长的教育思想,组织校友分头去市级机关、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市藏书楼以及有关几所著名大学,如: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上师大、上海大学等,以及静安区委、区政府和区的有关教育单位、部份工厂、街道、学校等赠送俞庆棠校长著作和有关书籍,如《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此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和她女儿唐孝纯先生写的《人民教育家俞庆棠》,《俞庆棠纪念文集》是(江苏省太仓市政协文史资料)和校友会编写的实验民校建校50和60周年纪念册。
在开展以上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特别是资料难找。解放后,民校的师生大部份都分散到全国各地去参加二仁作,而实验民校已改为实验工人学校。而后又驻进了一些其他单位,几经曲折,直至1958年方定为静安区业余大学。因此原民校的资料已几十年无人保管,再经过“文革”的动乱,留下的资料有些也被丢失了,甚至把我们民校的校牌已丢在柴堆里准备当柴烧了。幸亏业大的总务科长沈浩同志去检查卫生时发现,终于保留下来。
由此冯援老师焦急的动员校友们,回家找,去市里有关单位查找。可是有些资料去市图书馆、档案馆、藏书楼也找不到,都说在“文革”中遗失了……。后来由校友邹鑫山同志通过市公安局的档案室查到一些。收集来的重要资料,由冯援、沈吕默二位老师审阅、选择。若有不务实资料,经讨论即撤掉。二位老师说:“对俞校长的教育思想展示资料要尽量做到求真务实,这是对俞先生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负责”。这使我们很受教育。
为了让俞校长的教育思想永放光芒,必须要给这个宣传活动有个基地。因此,由区教育局、区业大和我们校友会的领导商量决定,要建立起俞庆棠塑像、庆棠楼、纪念室。在区委区府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上级单位的一些拨款,但也很不足的。由此静业大校长孙泰升同志和其他几位校长一起努力抽出校内的骨干力量参与这项工作,他自己积极去向有关单位申请,筹措经费。同时又寻找其他渠道来源,当他得知“智力所”需要用房,没有地方时,他即去积极争取与他们合资建造庆棠楼,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成果,终于克服了经费困难。确是费了很大精力。
为了使纪念室展示得完美些,我们校友会特邀请了上海文化局创作研究室李大椿老师(原是民校老师)来帮助纪念室设置布局,他虽有病在身,但他一丝不犹豫的乐于接受了这个任务。为纪念室义务操劳了二个多月完成。然而又请了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同志,亲笔书写了“庆棠楼”题名。再请到了著名书法家百岁老人朱屺瞻先生书写了“俞庆棠校长纪念室”横额。他们都是热情接受,拒收润笔。参加筹建纪念室的校友和老师,都是尽心尽力为纪念室工作,甚至放弃暑假休息,在酷暑(38度以上)的夏天仍在埋头苦干。
特别是冯、沈二位老师在宣传俞校长教育思想工作中非常重视,认真负责,对民校校友会也非常关爱,尤其沈老师虽年高体弱但他总是争取来参加校友会会议。记得在1997年无锡市委宣传部和无锡教育学院校友会为纪念俞校长诞辰100周年召开大会,邀请我们校友会参加。当时我们校友会会长因他有事外出,不能出席。冯老师知悉后,非常重视的说“我们不能辜负无锡市委和校友会的诚意,同时这也是怀念俞先生的一次机会”。她不顾自己爱人住在华东医院病危中的安危,她积极组织业大二位校长孙泰升和王家彦及原民校教导主任沈吕默等我们同学校友五人,由她亲自带队自费乘汽车、火车前往无锡出席纪念会。沈吕默老师为了帮助校友会解决困难,在酷暑下书写“民教精神,永放光芒”的立轴,代表校友会赠送给纪念会礼物,深受无锡的领导赞赏,也加深了校友间感情。
在纪念大会上,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原教育学院的校友学长们,多数已是进入耄耋之年,为了怀念俞校长也都是自费赶来参加纪念会。(有些身体不好不能来还写了深情厚意的怀念信,在会上宣读中使大家很受感动)有的还积极的为组织大会工作在操劳着……。这种无私的师生感情,实使人感动不己。
在20余年的工作中,对我教益非浅,通过许多工作和实际曲折,但我总以俞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她的革命斗争精神不断的勉励自己。例如:有次为了保护俞校长纪念室的资料和实物而受到了不少委曲,思想上很苦闷。后经老师的劝导和校友的支持,又想起俞校长为了保护我们民校,向国民党市参议会提出抗议——“庆棠以身殉职,在所不惜”。那么,我受这些委曲算得了什么呢,由此更增强我做好校友工作的信心。在宣传俞校长的教育思想工作中,我.再苦再累,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