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教精神 永放光芒
沈吕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一个伟大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了这一天,有多少革命先驱付出了他们的毕生精力,我们的俞庆棠校长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为人民教育殉职献身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俞先生赴美考察儿童及成人补习教育,她于10月1日赴美。1949年5月俞先生接到国内电召,她立即启程回国,辗转香港、沈阳到达北平,被推为教育界代表,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参加开国大典,会后,周恩来同志约她谈话,鼓励她留京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欣然接受。
她在教育部看见规划1950年社会教育,筹备开展全国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20多年来梦想的民众教育的宏图,即将成为事实,她废寝忘食,从早到晚工作着。
1948年12月4日(星期六),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20度,她主持了中华职工教育社理事会议,晚上又与钱俊瑞副部长商讨工作,她实在是累了,终因辛劳过度,半夜不幸脑溢血与世长辞。
敬爱的周经理和邓颖超同志,分别亲自参加了教育部主持的大会祭礼和追悼会。出席的还有陆定一、郭沫若、黄炎培、沈雁冰、胡愈之、茅以升、李德全、许广平等领导人。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为无锡俞庆棠纪念室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
俞先生道德高尚,自奉极为节俭。她为民众教育,为爱国民主运动,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今天,俞先生逝世六十周年之际,缅怀她的光辉业绩,对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朋友,无疑有它的现实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俞先生的民众教育思想
俞先生成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了疯狂地侵略、掠夺。先由晚清政府,后由反动军阀政府卖国求荣,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处在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但俞校长生长在一个爱国、进步、正直的知识分子家庭中,所以,爱就成了她的最大天赋。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俞校长早在青年少时,就萌生了鞭挞封建,讴歌共和,谴责军阀当道,呼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年仅16岁的俞庆棠在作文时就写道:“国家当存亡危急之秋,国民岂可袖手旁观。”表达了她忧国忧民的豪迈气概。后来,俞先生就毕生从事民众教育,俞先生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唤起民众”“民众教育的目的,是在提高民族文化水平,促进民族向上,以期民族复兴,社会国家光明”。,所以,民众教育就是唤起劳苦大众复兴中华民族精神,这也就是俞先生提出的民众教育的意义。
民众教育如何实现复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俞先生指出:“民族的解放运动要真正成功,必须建筑在大众基础之上”,必须“永远站在大众利益的立场上来从事救国兴业”。因为“群众的天才是无穷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同时,“民众是直接生产者、是生产力的代表,因而必须依靠劳苦大众。”俞先生满怀信心地说:“振兴中华民族,对于纯朴的人民群众,寄予祖国光明前途的希望。”
如何完成教育理想,谋求合理的共同生活?俞先生认为,“要披露经济危机的事实和民族疾苦的真相,这就要引起大家的觉悟,集合大众的智慧、热情、意志和努力,以促成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造。”俞先生把教育改造与民众生活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制度联系起来。经济制度改善了,生产力提高了,从事直接生产者的工农群众觉悟了,振兴民族才有前途。
俞校长把民众教育与“唤起民众”、“中国社会的改造”、“中华民族的解放”紧紧地结合起来。
三、民众教育的倡导者又是实践者
俞先生不但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俞先生倡导的民众教育,就是教育要大众化。俞先生说:“中国过去的教育,只顾到一部分学龄儿童,自然没有想到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失学青年和成人。踏进学校大门的学生。在城市大都是中产以上的子弟,在乡村都是地主的子弟,至于劳苦大众自己和他们的子女,多数被拒绝在学校门墙之外的。”所以民众教育的对象是失学的青年少和成人。要打开天校门,让尽可能多的民众进入学校,把教育送到广大群众中去。早在1927年,她被聘担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时,就大力推行民众教育主张。俞先生说:“民众教育是失学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年、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进修。”
为了培养民众教育的师资,1928年3月,她在苏州创立了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院,亲自拟订学校章程并兼任校长。是年下半年,该校迁到无锡,改名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又创设劳农学院,后两院合并,改名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走向社会,结合工农为办学方针,她改任该院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在无锡先后创设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丽新路工人教育实验区,江阴巷民众图书馆,高长岸农民教育馆,南门民众教育馆,汉昌路民众学校,惠北实验区、北夏实验区等实验单位。她和工农群众在一起,亲如一家。实验单位里的实验结果,推广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她于1933年亲赴欧洲考察丹麦、荷兰、英、德、法、奥、意等国的成人教育,为学院学生讲授“民众教育”课程,结合我国实情,使民众教育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与实施方法。
她曾亲自校订《民众读本》,成为全国扫除文盲的主要教材。她主持编辑《教育与民众》月刊,被认为是国内社会教育的权威刊物。她还为我国著名的报纸《申报》主编《农村生活丛谈》专栏,报导各地农民生活的困苦、吏治的腐败和地租捐税的繁重等情况,
以唤起国人重视。她认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民居于农村,民众教育事业应趋重于农村。
1932年,她联合全国社会教育人员,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有一千余社员,分布于全国二十一个省、市。她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先后在杭州、济南、开封、广州等地举行年会,创设了河南洛阳,广州花县两个实验区。由于俞先生的倡导,民众教育首先在江苏省开展,继而向全国推行。
四、难忘的民校经历
抗战胜利后,俞先生怀着推进民众教育的满腔热情,担任了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她一面在短期内恢复了上海原有的社会教育事业,一面创办了几十民众学校,后增加到百余所。特别是创办了一所“实验民众学校”(现为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并亲任校长。她认为民众教育的范围不限于成人,凡被属于现在教育圈子以外的群众、儿童、青年都是民众教育的对象。所以实验民众学校上午设儿童班、下午设妇少班,晚上设成人班,共有学生一千七百余人。
实验民校在俞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教育,自编自选教材,进行文化知识和政治启蒙教育,读报,讲时事,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唱进步歌曲,跳进步舞曲,排演活报剧等等,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爱国民主集会和群众性政治活动,在这些火热的斗争中,使学生受到了最实际的政治教育。
实验民校还重视生产、生计教育、组织各种合作社、训练班、让学生学习生产技术,也可满足一些生活需要。
学校师生还深入地区开展社会教育,在余姚路棚户区积极推行识字教育,办棚户民校,兴办各种公益,福利事业。俞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她认为劳动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一旦接受教育,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俞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把她所从事的社教事业看作一场促进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斗争。俞先生出任社教处长后,任用了一大批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教师(其中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她所创办的民众教育事业。为了保护进步师生,俞先生多次同反动当局抗争,有一次,教育局要撤去市立民校两位主任的职务,俞先生坚持站在教师一边不让撤。实验民校有位教师编写的教材,其中有反对专制独裁的内容:“中华民国不是中华帝国;民国要实行民主,民国要尊重民意”。“不自由不如死,争自由不怕死”。教育局长来校发现后,要以这位教师过不去,俞先生挺身而出,说:“教材经过她自己审查,她有责任,这个局长只好不再深究。我到实验民校工作不久,国民党警察局派人来找俞先生调查我的情况,被俞先生打发走了。1948年1月,教育局长要撤去我的教导主任职务,俞先生拒不执行,要我坚守现职。俞先生不怕风险,维护正义,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次,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夫人,由宋美龄陪同来我校参观,在欢迎会上学生表现节目中有一出《救救孩子》,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一个沿街叫卖的少年遭到警察的野蛮抽打,当时宋美龄看了有些尴尬,但俞先生不因有任何不愉快的表示。那时,学校校长如果没有点民主教育思想,是不允许教师学生搞这种进步活动的。
1948年寒假,我去杭州小住。一天,我收到俞先生来信,要我立即回校,把保险箱钥匙带回。我感到很奇怪,钥匙不在我处,怎么向我要呢?莫非发生了什么事故?我匆匆返校,俞校长镇静地对我说:“教育局副局长李XX通知道我,沈吕默不能担任实验民校教导主任,因为最近不少学校参加同济大学学潮,他们上街游行,其中绍兴中学同沈是有关系的。”俞先生态度明朗,语言恳切,要我坚守现职,她表示不会照李的意见办。俞先生对我的信任和维护使我终生难忘。她为了保护和支持进步师生。她如此回答当局:“教师是我聘的,学生是我教的,有什么不是,我来负责,你们莫要抓人。”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实验民校和所属棚户区民校护校斗争中,俞先生不顾病体和劳累,到处奔走呼吁,在关键时刻,更是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在实验民校的师生中进步力量很大,有200多名地下党员,还有一批地下少先队,国民党当局把这所学校看作眼中钉,力图撤销实验民校,记得1947年1月,国民党参议会开大会,要讨论关于撤销实验民校的议案。我们得知后,学校师生和家长数百人齐集参议会会场请愿,其他民校师生也赶来声援,坚决要求保留实验民校,出发前,俞先生严肃而激昂地对我们说:“我决心蹲在这个学校,守住这个学校!”铿锵的话语,表达了俞先生的决心,激励了全体师生的斗志,说罢,她把亲自写的抗议信交给我,要我们请愿团面交大会“议长”潘公展。信中赫然有“为保存实验民校,庆棠不惜以身殉职”之句,正气凛然!如果没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不敢这样写的。为全市人民关注的实验民校护校斗争,由于俞先生和师生员工的团结战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帮助、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援、关心、终于取得了胜利,保住了学校,直到上海解放。
还有一件事令我们非常感动,就是俞先生一直关心群众生活。在美期间,我致信俞先生,报告学校情况,她复信说,对我们的工作完全放心,令她担心的是,由于物价飞涨而严重影响教职工的生活。俞先生提出,可将她的原来补贴困难教职工的全部工资,现在情况改变了,可将部分钱用来改善教职工伙食。俞先生虽身在国外,远隔重洋,但心里想着的还是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拳拳心意,溢于纸上,十分感人。
五、继承遗志,科教兴国
俞先生的一生,正如雷洁琼同志题词所说:“俞庆棠先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又是一位民主战士,一生致力于民众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热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俞庆棠先生的民众教育思想,是内容丰富又完整的。实验民众学校的办学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珍贵。民校是在克服种种困难,抱着热忱为工农大众及其子弟服务中创业、发展的,民校的教材是自编自选的,使学生收获大、提高快;民校的课余活动是丰富的,生动的,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民校的教育又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办街头墙报,培养“小先生”开展识字教育,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传播革命思想,投入创立新中国的斗争。总之,实验民众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纪念俞庆棠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缅怀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更要学习为社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要学习和发扬她的教育思想,更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施科教兴国,振兴中华,这也是俞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唐孝纯著
(谈葆耿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