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体会民众教育开拓者的不易

——俞庆棠先生塑像前的沉思

萧剑华

庆棠楼前的绿草坪上,经历过许多年的风雨洗刷,俞庆棠先生的塑像依然屹立,它象征着俞庆棠先生所取得的民众教育的历史成果和她所提倡的民众教育思想的硕果永存。俞庆棠先生不愧是五四精神熏陶下成长的民众教育的开拓者,她在艰难曲折中拓荒前行,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她用心血浇灌开民众教育之花,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民众教育。

民众教育之在中国,其实的确是“古已有之”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非是说说而已的。孔子自己的三千子弟,很多都是出身低微的“民众”。其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穷得叮当响的颜回,有经常“问稼”、“学圃”估计是与农民兄弟有渊源的樊迟,有为孔子当驾驶员兼保安的子路,有“衣弊衣以耕”的庄稼汉曾子,有坐过牢的公冶长,总之大多不是贵族子弟。这同俞庆棠的民众教育的对象都是平民或贫民并不差什么。俞先生也是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的教育家,这从实验民校教育对象都是沪西工业区的普通工人就可见一斑。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民众教育的开拓者,俞先生则是现代中国民众教育的开拓者。俞先生的很多学生是从棚户区走出来的劳苦大众,他们曾经被剥夺了的受教育的权利,经由俞先生所办的民众教育而重新获得,他们从无知无识的文盲,到能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参加革命,挑起重担,最终实现理想。

凡是开拓者,总是艰难行事的,未经历过这种艰难之人是很难深刻体会开拓者的艰辛和不易的。当年的教育救国论者黄炎培于1917年发起组织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陶行知先生1920年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山海工学”、“晓庄师范”;晏阳初先生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先生倡导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俞庆棠先生倡导的“民众教育”一样,都是开拓性的教育实验,一举一动,一步一趋,都充满了艰辛。他们所处的时代,国运衰微,国难当头,政府无能,经费紧张,国民素质、民众觉悟低下,他们都经历了无数风雨考验,艰苦卓绝的抗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能载入教育史册的成绩,才能在民众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共和国的教育已经从义务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到终身教育了。前辈开拓的教育之路已经大大拓展,“人人都有书读”早已不是奢望,大学教育逐渐趋向于普及,教育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但这并不意味着俞庆棠们的民众教育思想已经过时,并不是说开拓民众教育的精神不能发扬。我们今天也还有一大堆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如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农民工的教育、农民的教育,这些都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我们今天恰恰缺乏像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俞庆棠先生这样的一个为平民教育,为民众教育献身的教育家群体。

俞庆棠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六十周年了,但她的学生,她的后继者们还在自发地纪念她,自觉地继承她的教育思想,自愿地继承她为民众奉献终身、敢于“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的无畏精神,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沉思之余,挥笔立成七律一首:

《俞庆棠先生逝世六十周年有感》

纪念先生六十年,默默沉思塑像边。

开拓精神人不易,生活教育史无前。

教为开智知为学,民是本根众是天。

殉校献身当永继,旧楼新景总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