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教育的先驱者——一代名师俞庆棠

徐锡明

本人自19469月进实验民校读书,19489月起担任“小先生”,走上讲台,直到1989年离休,在教育工作岗位耕耘了41年,实践了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夙愿。回首往事,莫不得益于俞校长的启导。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我从实验民校做小先生开始,解放后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凡四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俞庆棠先生的身影尚在我脑海里呈现,鼓舞我前进,她是我的表率,也应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同行们的表率。可告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俞庆棠先生的理想是在逐步实现。我希望,我相信俞庆棠先生高尚的品德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成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师魂。

俞先生的社会教育思想,无论从它的理论或实践来看,都应属于终生教育范畴。近年来,谈论终生教育的文章和著作确是多,而且都认为最早是西方教育家所倡导的。事实上,俞先生的终生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时间上至少比他们早30年。俞先生应堪称谓终生教育的先驱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的教育事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5月中旬,我收到校友会征文通知,于是构思撰写拙文。--

俞先生1897年出生于上海,曾先后就学于上海务本女学、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塾。“五四”运动时期,参加学联工作,创办夜校,接触广大劳动人民。二十年代初留学美国,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论著,但是先生没有照搬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框架。回国后,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独创性的社会教育思想,并以毕业转力,满腔热情地付诸实施。

一、俞先生的教育实践

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中国社会教育事业在1929年以前还是一片空白。1927年俞先生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并兼任第四中山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即以创兴中国社会教育为已任。于1928年在苏州首创第四中山大学区民众学校,自兼校长,次年迁无锡,改名江苏民众教育学院,后又改名为江苏教育学院。1929年前后在江苏多县推行识字教育运动。并开办民众学校1341所。同步整顿全省不到30所的通俗教育馆,改为民众教育馆,并增设198所,江苏全省共有县立民众教育馆310所,作为民众教育实施的综合机关。1930年江苏各县增设82所农民教育馆。同时对各县的图书馆、公园、体育场等都加以整顿和扩充。将南京通俗教育馆整顿,改为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在南京汤山增设农民教育馆。同时规定省立民众教育馆应辅导各县民众教育馆,各县城厢民众教育馆应辅导乡村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亦同样,就此形成江苏全省社会教育的辅导网。全省所有社会教育机关的主要人员都由江苏教育学院负责培训。至此,江苏全省社会教育事业在俞先生的倡导下,获得蓬勃发展。以后,全国各省先后仿效。影响遍及全国。

创立中国社会教育社。鉴于社会教育事业日益发展,许多有关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全国需要一个联络机构,以为领导。俞先生于193012月在江苏无锡创立中国社会教育社,先生为该社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出版《社友通讯》刊物。当时有个人社员1500余人,团体社员为20单位。该社与河南省教育厅、洛阳县政府合办洛阳社会教育实验区;与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合办花溪乡村教育实验区,与江苏教育学院合办北夏民众教育实验区。抗日战争期间,与迁往桂林的江苏教育学院合办岩洞教育实验区,在重庆协助重庆市民众教育、识字推行委员会从事扫除文盲工作。

194510月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光复之初,俞先生应上海市教育局聘请,担任社会教育处处长。俞先生抵达上海。据先生自述:来到路601号),登上三楼瞭望,四周工厂烟囱林立,于是选择为实验民校校址。先生自兼校长。学校建制,从托儿所幼稚园到高中(补习班),学生以工人为主,兼收家庭妇女和失学儿童少年。学生年龄从4岁幼儿至50多岁成年人都有。学校分设托儿组,儿童组(上午班),妇少组(下午班),成人组(夜校班)。学校共有29个班,学生近3000人,有专任教职员39人,其余为兼职教员和义务教员(小先生)。学生程度从不识字的文盲半文盲到高中三年级都有。先生实施民主办校,广罗人才。专任教职员具有进步思想的大学生和学有专长的人甚多。为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材自编自选,课程设置在坚持一般基础文化知识课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得有用,有趣,符合当时革命时代潮流。为此,学校还设有缝纫组、机械制图班、奶牛饲养场、师生共办的消费合作社,小型足球队,歌詠组、戏剧组、图书馆、社会科学与时事讨论会等等。俞先生每周一次对全体学生讲话。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生伦理、社会生活等等无所不谈。先生站在台上,不用讲稿,没有讲台,没有扩音设备,以清晰的语言侃侃而谈,引人入胜。学生们坐满大礼堂,没有一点杂声,每次讲话都是一次出色的演讲。学生除了课外,还开展各种课余活动,学期开学各班级都开“迎新会”,学期结束时开师生“同乐会”,平时经常举行歌詠晚会、戏剧舞蹈表演晚会以及学生演讲比赛”。学校从上午、下午到晚上,每天都上课,校舍设备充分利用,每晚成人组上课前,校园里各种运动器具都在运转,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学校,上课时教学大楼里每个教室灯火通明,教室里书声朗朗,大礼堂里的音乐课不断传出嘹亮的歌声。学校没有推广部,在余姚路487弄和新闸路金家巷创办棚户民众学校二处并联系全市百余所民众学校和郊县百余所农民夜校,受教育者达2万多人。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办学成绩卓著,吸引着国内外教育家、学者、名人络绎不绝来沪参观,其中有宋美龄和马歇尔夫人。路途远的有西葳代表团,国外有阿根廷代表团。据先生当时介绍阿根廷客人是从地球的另一面,中国的背面来的,乘飞机经过66夜才抵达。先生的社会教育事业影响波及海内外。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先生以教育家的身份赴美考察,成人教育,1948年聘先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

二、俞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

在理论上,俞先生对民众教育阐述精湛,官前人之所未言。先生在所著的《民众教育》一书中说:“民众教育是失学的儿童、青年人的基础,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年和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其最高理想是全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能知道德的前进和向上。它的方式不限于教育机关或学校,凡改变群众行为授与知识技能理想而改设其个人团体生活的工作,如合作社、农业推广等都是有效的方式。”上述含义非常广泛,可理解为民众教育的对象是全民的;民众教育的内容是生活的,民众教育的时间是终生的,民众教育的设施是多层次的,民众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民众教育的场所是无定的,民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向上,以期民族复兴、祖国前途光明。

三十年代初,俞先生任中国社会教育社《社友通讯》主编,曾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教育范围,提出“中国社会教育制度系统表”,对民众教育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索等。实为民众教育理论的基石。摘要如下:

民众教育的范围,可以两方面来研究:(甲)、从民众教育的外延来研究民众教育的范围:

1)、目前民众教育领域图:

2)、未来民从教育领域图:

(乙)、从民众教育的内涵来研究民众教育的范围:

理论方面:

民众教育哲学。

民众教育科学:民众教育史:民众教育原理;民众教育学;成人学习心理,比较成人教育,民众教育实施法;民众教育行政;民众教育教材教法;民众教育测量与统计;民众教育视导;民众艺术教育(戏剧、美术、音乐);电化教育(电影、播音);民众教育思潮;其他。

实际方面:

民众教育事业机关:民众教育人才训练机关;民众教育馆;图书馆;体育场;美术馆;戏剧院;电影院;教育播音台;公园;民众学校;补习学校;博物馆;其他。

民众教育事业机关实施内容:语文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家事教育;社交教育;休闲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精神教育。

俞先生在1932年《社友通讯》第23期上发表了《改进学制系统、确立社会教育地位》一文中建议:创立社会教育制度的与学校教育制度并行,并提出“中国社会教育制度系统表”,从行政系统,设计机关、事业系统、辅导系统和师资及办学人才训练系统等5个部分,作了详尽论述,使基础教育与终生继续教育合拢,构略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全民教育制度实施方案图。这些积极的主张,在先生的教育实践,实验中,有相当部分曾实施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民众教育实施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中,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培植工人自己的领袖,让群众自己办民众教育,引导民众自动、自主、自办、要顾及经济力量,校舍要充分利用,一件当几件用,对学生要注意常规训练,精神训练、卫生训练,文休训练和集会训练,设科要适合时代与社会,教材要扼要而生动,教授要有理论有实际,又可以因环境之不同,境遇之各别,程度之高低,实行活动的教育,学生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学而不厌。本人作为当时实验民众学校的一名学生,曾身历其境,体验过先生的这些原则和方法,并且在我担任“小先生”时,也贯彻过这些原则和方法,曾成功地博得学生们的厚爱,以致终生难忘。

三、《人民大众要读书》反映俞庆棠教育思想

《人民大众要读书》是一篇座谈会发言纪录的,发表在1946818日《文汇报》,《要读书》一文的题目看起来似手很平常,内容却很深刻,它反映作者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既是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的俞庆棠先生教育思想的继续,又具有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反内战,要民主反独裁的时代特征。这是质的飞跃,是俞庆棠先生教育思想成熟时期的反映是。文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使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1、座读记录一开始是讲教材问题。俞先生说:“教材问题是不能独立起来谈的,它至少有三个大前提,其一是谈到教材的问题,必定要讨论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第二,讨论教材问题,必得关联到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第三,还得顾及受教育者个性(如天资与兴趣)以及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就是经济生活,教材的选择必得顾到发展个性,以及适应社会。”编教材“应该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这就是教育家的眼光之谈,谈的是教育科学,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讲,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是共性和个性问题,因此,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育者的任务,俞先生说:“所谓教育者的任务,我以为是在把人类悠久而复杂的生活智能、道德要旨、科学艺术以及记述经验、发表意见的生活智能、道德要旨、科学艺术以及记述经验,发表意见的语言文字工具简单化系统化的传选,给受教育者,要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化锦延不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教育者的任务是多么重大,而教材的编制,也得适合这一任务,才能有其真正的效用”,这一段精辟文字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何等详尽全面,这样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教师,就像俞先生自己。即使今天来讲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段文字虽短,而其涵着面广泛。“传选”二字,尤其是“选”字,说明是有选择的,并非精华糟粕兼收并蓄。选了以后,并非自己欣赏,而是要传给“受教者”,人类“两字是包括中外古今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应该选“那一种人,也是不言而论的。

3、联系实际,触及时弊。座谈纪录说:“从远处看,要教育者能达成这样的任务,要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譬如说,要培养中华民国的一品老百姓,使其成为富有效率的建国人才,——那么,首先我们得要求立刻停止国内一切的战争,有和平,才能有建设,停战之后就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建设计划,以及分年的进度与步骤,并且计算出每一事业部门,每一步骤阶段需要多少怎样的技术人才,专门人才。根据这建设计划,再拟订整个的教育方案。订定分年推行的步骤,添设学校,培植师资,培养足够的人才”,把和平与建设的关系说得那么清楚,把建国与发展教育的关系说得那么自然,我们在解放后不就是这样做的吗,把停止内战的呼声表达得如此急切而肯定。任何一个有良智的中国人能不为此而鼓舞吗?因为中华民族自1840年中央鸦片战争起经过了105年战乱,尤其是1937年至1945年经过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好不容易取得完全的胜利,中国老百姓需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此,中国共产党还在通过国共双方加上充当调停人的美方组成“三人小组”进行停战,防止内战扩大的努力。作为教育家俞庆棠先生从自己的教育事业角度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自己明确的主张,同当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不谋而合,正是俞先生的明智之处。

4、切合现实、切合生活。俞先生是个教育实践家,她目光敏锐。头脑清醒。面对艰难现实想出教育家——她自己能够做到的有效办法,以期达到培养“一品老百姓,使其成为富有效率的建国人才”的目的。接上一段引文说:“不过这是最理想最乐观的看法,现在内战既有非打下去不可之势,我们更不等待停战后再开始在教育上采取新办法。不能等待新课程的建立(这新课程新在哪里?从下面的引文中可以略知一、二)。而应该在现行的大中小学的课程中,教材各迅予加入切合现实的(按:当时中国最明显的现实是广大解放区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中国大地),切合生活的教材,先使它生活化,现实化,主要的是教育实用……举例来说,物理化学的研究,原子能固然要研究,而其与农业工业以及矿业之间的关连,更应该着重,文字则应该深入民间,发掘民间的艺术,不能只在古字堆中死钻,数学也应与天文、工程各方面配合起来,至于说哲学,固然是千百年的至理名言是对人生宇宙的整个看法,但是千百年前的社会与今日社会已有显著的不同,我们决不能无保留的接受千百年前的对人生宇宙的传统看法,我们应以现实社会的眼光来研究,来予以批判的接受,道德要旨也是如此,更不能与现实社会脱节。在另一方面,再得领导学生参观,领导他们去观察现实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他们,把教材的范围尽可能的扩大”。俞先生说得多么透澈明白,多么全面,而又十分精辟扼要。俞先生所阐述的这些观点同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及在延安整风时期一系列文献,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入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的观点基本上是吻合的,也同建国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是基本一致的。俞先生在这里强调“时代已经变了,民众现实生活也改变”决不用“那一套陈旧的知识”应付“这一新的,变动的时代,更不配拿来作为教育别人的教材”。她的观点是够鲜明的,她在响往什么呢?在实验民校成人组纪念周会上,她向同学们介绍过苏联的斯达哈诺夫劳动竞赛,也讲过“山那边呀好地方”,所以俞先生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她是在憧憬苏联,憧憬一个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所以她号召:我们做教师的人,先得把思想解放,自己先下决心,继续学习,继续研究,更得知道教材知识决不限于书本,我们应向广大的生活学习研究,这样学习研究而得的新教材,才是最有价值最合适的教材”,同时她还介绍在民众教育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文章至此已告结束,举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后来作了说明,19459月至19496月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的办学业绩可以用来说明。

四、民众教育含义深远

1919年至1922年俞先生曾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教育学院,受业于著名教育杜威和克伯屈,但她的教育思想却植根在中国。早在1913年(是年俞先生仅16岁),在上海务本女熟读书时期,写有作文26篇,装订在两册《文簿》中,其中有一篇写道:“纵察古史,横览全球,凡教育发达者,其国文化必蒸蒸日上,反之则无能角逐列强者”。正象周恩来总理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提出“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如出一辙,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思潮在当时进步青年头脑中的反映。爱国、教育兴邦是俞庆棠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个教育家潜心教育,如同一位老工人专心于做工,一位农民重视农耕一样。社会人群本来就是分工合作的。只要目标一致,总会走到一起的,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革命者殊途同归是常有的事,俞庆棠先生办民众教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目标日益靠拢,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左的思潮被迫退却,俞庆棠教育思想更将放出夺目光彩。

俞先生在《民众教育》一书中说:“中国民众教育运动,是改进现行教育,完成教育理想谋求合理的共同生活的一种教育运动;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需要,经历了屡次严重困难的刺激而激发的民族复兴运动。”如何实现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先生提出:“民族解放运动要求真正成功,必须建筑在大众基础之上。”必须“永远站在大众利益的立场上,……从事救国事业。”因为“群众的天才是无穷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先生的结论是:“振兴中华民族,对于纯朴的人民群众寄予祖国光明前途的希望。”可见,先生的民众教育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人民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生1950年逝世后,对颖超同志题词:“人民教育家俞床棠”是顺理成章的。

俞先生的中国社会教育植根于中国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民众教育。在先生的词典里:社会教育即民众教育,两者是同义的,它在教育科学上又具有普遍意义。它是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尤其同当今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颇为流行的终生教育,有先驱者同后继者的内在联系。在北美、西欧、日本终生教育都很发达、为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断培训合格的员工、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为高龄化社会的老人们继续学习,欢度晚年提供良好条件。80高龄以上的耋耋大学生、硕士博士频仍出现,对这些老人无疑是一种人生快事。我国的教育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就工农成人教育来讲,一贯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是众所周知的。尤其是从八十年代以来,除了各类业余中等学校之外,还蓬勃发展了业大、函大、职大、夜大和电大等“五大”以及各级各类党校管理干部学校和短训班,已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来专为离退休老人办的老干部大学和老年大学,也深受老人们欢迎。然而如何从理论上来阐述上述教育现象呢?俞先生早在三十年代为民众教育所作的理论探讨,可作为办终生教育的借鉴。先生是为当今终生教育的光驱者。

五、一代师表、万世师魂

青春年华,火一样的热情,立场于投身教育。中学毕业后,双亲相继去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去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教育学院。

学成回国后,俞庆棠先生是满腹经伦,学贯中西,完全可以当一名大学教授、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她却选择一条荆棘丛生的社会教育道路,历尽30年的磨难,独树一帜地创出中国民众教育的道路,成为中国民众教育之褓母。

俞庆棠先生是用她的生命办学的,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年代里,要办一所于国于民有利的学校是不容易的。其中的艰险她是知道的。1948年她找过实验民校学生干部谈话,关切地说到国民党特务“他们是不讲理的,”但她自己却一次又一次顶住反动当局的压力,反动当局要搜查实验民校,她拒绝说:“老师是我聘的,学生是我抬的,要查就查我吧。反动当局要她辞职。她说:我不会辞职,除非你们下撤职令。最后反动当局企图利用他们的主法机构——市参议院,撤销实验民校,于是发生一场“护校斗争”。她亲自给吴国桢(国民党时期的上海市市长)和潘公展(国民党时期的上海市参议院议长)写信,交给请愿师生,由实验民校教导主任沈吕默老师带去,信中明白表示:“庆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

俞庆棠先生是我国近现教育史上唯一的著名女教育家,她手创江苏教育学院,上海实验民众学校等事业,1949年参加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不幸任职月余,突发脑溢血症逝世,享年52岁。郭沫若题词曰:“先生富有事业精神,与为人民服务之热忱,足为楷模”。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作词:“昔年歇浦晦夜千灯飞化雨,多少英豪高举红旗卷浪潮,平生无负,五四风去曾优虎,方展鸿图,可奈霜凋建国初”。雷洁琼题词:“俞庆棠先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又是一位民主战士。一生致力民众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热心为人民服务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92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中国社会教育的先驱——俞床棠女士。”张劲夫题词:“人民教育家俞庆棠教授积极提倡民众教育,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相信俞庆棠先生高尚品德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成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