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实验民校办学精神
——纪念俞庆棠教育思想的开拓
杨达平 高瑾玉
1945年俞庆棠先生在上海西部工厂区创办了实验民众学校,我们曾在该校任教,实验民校的办学精神曾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在我们进校任教之前,我们对实验民校的教育活动已有了接触,有所了解,但进校后仍深深地被学校那种生气蓬勃,师生充满昴扬的向上精神所感动和激励,这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恐怕是很少有这么一个充满着光明和希望天地的,因此,我们也精神振奋地投身到学校里生动活泼的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中去。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在几十年的教育岗位上,不论解放初期参加大规模的工人文化教育工作、政治活动、或是后来从事普通教育工作,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或力求能有的创造的话,是与受到实验民校优良的办学传统的影响有一定关系的。
实验民众学校有哪些优良的办学传统呢?我们从实践中体会有以下的特点:
教育适应现实生活,改造社会现实,从最广大的工农群众需要出发办学。这是俞庆棠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和办学观点,也是实验民众学校办学的最大特点。首先,学校的地点选在胶州路北段靠近上海西部厂区和棚户区,那里有占全国很大比重的纺织厂和众多小型的五金机械厂,有大量的工人和劳动贫民,这就便利了附近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及其子女入学。真正做到不仅学校靠近劳动人民住宅区,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劳动人民敞开校门:上午办了儿童班,小学程度,吸收劳动人民子女入学;下午办得妇少班,初中程度,吸收了失学的少年入学,晚上办了成補班,从小学到初中程度,并根据需要设某些比较专门的学科,吸引工人入学。此外,还办了识字班、幼儿园,并设立扩广部,深入劳动人民居住区办学。由于学生众多,教学班次多样,学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并且实行小先生制度。这不仅仅是充分利用校舍和发挥教职工与学生的作用问题,最主要的是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俞先生三十年代就曾说过:“现在放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一方面现有的学生数极有限,且大部分学校在城市;大多数学生为比较休闲阶段及间接生产者的子弟,至于直接生产者——劳动的农工子弟就没有享受现在学校教育的机会。一方面大多数的农民工人以及他们的子弟为数拾倍于现在在学的人数,我们应竭尽心来运用民众教育以促成教育的普及,并客观地研究普及教育的条件”。这就可以看出俞先生根据当时现实情况把实验民众学校办得如此生动,使上海西区许多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及其子女可以免费入学,而且可从事生产劳动,解决生计问题,其中不少少年、儿童就一面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帮助家庭解决经济困难、一面在校学习。这样的学校真正做到为劳动群众服务,这是与俞先生办学指导思想分不开的。
实验民校创办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要求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国家,可是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的意愿,又把国家推入内战的水深火热之中,迫使全国民党统冶区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要求自由、民主的运动。实验民校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和俞先生的支持下,通过课堂、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宣传、组织师生参加了这一运动,并扩大到工厂与居民中,使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而且成了上海西区民主运动的堡垒之一。学校师生在运动中更清楚地认识了中国的前途和自己的责任,因而更努力提高文化水平,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解放后实验民校大批师生成了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因此可以说,实验民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俞先生创立的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干部预备学校。由此可见,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真正与劳动人民结合,为群众办事,他的事业就能发出更为夺目的光辉。
其次是实验民校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和教学安排的多样性。如上所说,实验民校适应劳动人民的需要开办了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班、教学上根据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学习的可能性安排时间,还组织小班、小组补课,以至上地区、上门教学。成补组学生可以学习几门课,也可以学习一门课,一个学生语文可以在中学程度的班级学习,而数学可以在小学班学习。这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恐怕是极少的。这种办法在有些人看起来觉得不正规,但这正是适应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当时我们教师为之奋斗,觉得值得骄傲。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上海普及了初中义务教育,各区各系统办起了职工业余大学。但是我们认为今天仍然可以从实验民校的办学精神和方法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为教育改革作出贡献,更好地为建设四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