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庆棠先生的民众教育思想永放光芒

邹鑫山

教育可给予人们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应该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

——俞庆棠

 

在缅怀俞校长的同时重温了她关于社会教育的论述与她为社会教育奋斗一生的事例,对我辈学生弟子有极大的启迪和教诲。在她的论述中提到“群众的天才是无穷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可给予人们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应该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人民充满爱和信任。用再多的财富来接济苦难民众它的作用总是有限的,而把知识与文化传播给民众,从而给民众带来愉快和幸福则是无限的。俞先生所从事的民众教育实际上也是孙中山先生遗嘱中所说“唤起民众”的实施与延伸。俞先生的民众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虽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侧重点,然而教育的对象始终是劳苦大众。

早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俞先生在求学时代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提到国际形势的严峻,她己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就提出中国要实行普及教育的设想。

1927年俞先生从美国留学后回国,出任中央大学扩充教育处处长长时就把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教育实际就是民众教育,接着又创办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培养民众教育的师资与办校骨干具体着手建立民众教育基地与实施方案。在此同时俞先生还对中国农村作实地考察并提出其衰落的原因以及对农村的几种救济方法时又强调了民众教育的重要性。

1932年在苏州振华女中演讲时对9.1812.8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得寸进尺的事实,在呼吁救国主要是强调了民众教育的重要性。

为此在这段时期还组织了“中国社会教育社”并任常务理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活动以推动全国从事民众教育的工作者及社会热心人士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在出任全国战时教育协会委员时还参与民间抗日活动,组织妇女投入拥军支前及难童保育工作等活动,籍以发挥妇女的抗日力量。这就是她的民众教育事业与抗日救国工作相结合实践活动的写照。

1945年抗战胜利后俞先生回到上海任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她立即整顿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等民众教育设施及原有社会教育机构,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民校并兼任校长,先后开办市立民众学校百余所。还指导工厂自办工人夜校如申二、申五、申九、统益纱厂工人夜校及子弟学校等,这是俞先生从事民众教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俞先生实施民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唤起了民众对国家命运的觉醒,认清了当局的腐败没落,从而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19471月伪市参议会借口要撤销实验民校。俞校长闻讯后巧妙地利用国民党政府内部矛盾“搬动”曾来民校参观过的宋美龄等上层人物出面周旋又借助国际组织和社会权威人士对伪参议会的议案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俞校长又团结民校师生组织起声势浩大的护校请愿队伍。师生们手执请愿标语高唱着:“民校万岁”“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行进到伪参议会会址,与之作顽强的斗争。经过五个昼夜的奋战终于获得保留民校名称和实质性的胜利。返途中我们又高唱这二首歌曲踏着胜利的步伐凯旋回到民校。此时我们亲爱的俞校长正在校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我们得胜归来,并和她所钟爱的民校师生共同享受胜利的喜悦。这是俞先生一生中最灿烂的一页也是民校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

使我们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得到锻炼与提高。我们成长了,更为我们以后人生道路确立了方向。这就是俞先生在她著作中曾经说过的“……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提高其智能和道德……使之成为有用之才,挑起民族复兴国家建设的重担。”

19494月我们民校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迎接上海解放,协助解放军入城接管上海这个全国的大都市。然后,我们民校师生中就有相当一部份人留在上述人民机关、企业文化各单位工作也有调派到全国各地从事管理领导工作的。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到几个五年计划中都兢兢业业恪守岗位,直至离退休,其间始终如一、晚节无瑕,这都靠的是民校教育的熏陶,培养提高了认识增长了才干后才能达到的,这都是俞庆棠先生的教育思想光芒四射的结晶呀!

一、实验民众学校与小先生制

我们的俞校长离开我们已有60年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时间,60年前我还不满20岁而现在已快80岁了。看着校友们在“民校”旧址合影的照片,想起了“民校”想起了俞校长,凝视着“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的字样,琢磨着“实验”这二个字,从俞校长一生为民众教育奔走,反复实践终于在1946年在上海建成了“上海实验民众学校”构成了以 “民校”为核心并在其周边建成了更多的分校,犹如众星拱月般转动起来,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及时修改其行动轨迹以求完臻。

再则“民校”做推广部的功能就是在“民校”里读的学生中,送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派往本市各个棚户地区为广大民众送上学习文化和受到教育的机会,这样既实现了使更多民众受到教育又锻炼了“小先生”们的传授文化的能力巩固了自己所学的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俞校长在民众教育的实践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先生”制,就是让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社会,社会是个无限广阔的课堂,从中可以让学生学到课堂上所学不到的内容如待人接物的礼节。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人在社会上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与法律。

俞校长在她的教育论著中又提到“民众教育可以增加人类的快活,使最大多数人有最大的愉快”“教育可以使人的知识增进,道德高尚”当然啰,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否则人类的快乐就无从谈起了。

60年前我们的俞校长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当今的政策方针竟是如此奇迹般地吻合并已逐一实现。怎不令人对俞校长的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叹服而更为崇敬呢!

想起有一首诗,它把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描述得非常贴切,诗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育对于社会的未来更是任重道远。

二、民众学校的几则小故事

1.六十年前学英语

自从校友会成立以后分散在各地的校友开始聚集在一起,经常开展各种尊师爱友活动,除了每年清明都回校缅怀追思已故俞校长,十月份举行一次校庆之外还组成了如“信息沙龙”,“读书小组”等校友活动,记得1996年我们部分校友相约在周志菊老师祝寿席间陈淮根同学深情地回忆说:“当年在民校时英文课是沈吕默老师教的,单教我们这个‘上海实验民校’的英文读法,他反覆示范耐心纠正直到正确无误为止,所以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可以背出来……”于是他把The 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 formass education用英文读出来,发音正确无误,特别是实验二字,Experimental这个音节多发音难度高,对于先天性大舌发音的陈淮根同学来说就更不简单了,这说明沈老师教学态度细致而又严谨,加之陈同学的刻苦练习才能久历五十年而不走样,若无师生间的亲密合作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难以相信的,校友们听了以后感触很深,因为根据学过外语的经验,任何一个外语单词,若不是经常使用时很容易忘记的,特别是音节复杂的冷门词就更不容易记住,而陈淮根同学能久经不忘,若无对“民校”深厚的感情,甚至经常叨念着这些词生怕忘记能引起美好记忆的词,也就不足为奇了。“民校”的校友们对民校的情怀就像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忘不了啊!忘不了在“民校”时的一情一节。

2.甲子轮转

1947年我在“民校”读完初三,当时我只有十七岁想找工作谈何容易,想找一所市立中学(因学费较低)继续求学,于是手持“上海实验民众学校”肄业证明去育才中学报考,不料遭到无理拒绝,我除了气愤又奈其何?后来才到一所普通中学就读,49年上海解放,我读完高中就参加革命工作。星移斗转到“文革”结束,1977年高考恢复后教育事业又蓬勃发展起来,听说原在“上海市实验民校”任教过的段力佩老师,因施教效果突出成绩显著,屡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人物。后来竟被调入上海市立育才中学任校长并使育才中学也成为沪上先进中学之一,我闻悉后顿感正是改了天地换了人间,当然育才中学原是一所租界时期的工部局所属的学校战后成为伪市政府控制的市立中学,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造建设成一所全市重点,中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挥作用,从这个侧面来说我们“民校”的老师原来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在新形势之下更能大有作为大有创造。俞校长当年慧眼识人才,让“民校”学生乃至天下学子受惠不浅!

3.小车灯照夜路

记得我在“民校”求学时,家住延平路离“民校”虽很近,但晚上去“民校”上课来回另走一条很暗很阴的路,解放前昌平路上路灯很少,附近还有几家殡仪馆,有点吓人的,而家里经济差,没能给我一个电筒照明,我就找到一个自行车上的车灯拿来使用,只要加些煤油点亮了用起来省钱多了,但这种灯拿在手里会烫手,于是用一根铅丝串过灯头部的孔内做了圆环当做拎攀就不会烫手了,上学天还不黑我就拿着它,课毕以后把它点亮了拎着它走夜路回家,一步一晃的别有一番景色,同学们见着都会笑。如果是现在一定会把我比作“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想到这里看,现在上夜校的学生乘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上学,手电筒是不在话下的,真是令人羡慕。但看着他们背着偌大的书包又为我们当年的轻巧讲义夹而欣慰。真是二个世界二重天不可同日而语。

 三、回眸民校往事

我在民校校友会组织的学习小组学习时,每次谈到俞庆棠先生的教育思想时,似乎又回到当年在“民校”读书的场景。每周一同学们齐聚一堂端坐在大礼堂聆听俞校长的讲话。俞校长演讲时神态和蔼,语言生动,循循善诱。从中得知“民校”的老师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他们跟随俞校长来“民校”教书是不计较待遇的,领取微薄的工资,过着清苦的生活,而俞校长就更不易了,国民党政府视“民校”为眼中钉,用种种手段来遏止“民校”的生存,俞校长就要艰难应付,四方奔走,争取各种力量的支持,所以她要求学生要珍惜这个求学机会,勤奋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中大都是错过求学的年龄,在俞校长的教育下,懂事多了,同学在一起时,经常唱着“当我们同在一起”、“民校万岁”、“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在歌词的熏陶下,同学间关系亲如兄弟姐妹,这种情况在其他任何学校所没有的,我们非常珍惜,当时相聚的时刻,所以相互在纪念册上题字,以志鼓励留作永久的纪念,至今我还保存着他们的字迹,看着它感觉他们在年青的时候已很有才气,字已经练得很工整老练,颇有观赏价值,可惜有不少同学已经英年早逝,或者在历次政治活动中被迫害致死,非常可惜。

在“民校”我们的教材都是老师们根据俞校长的教育思想,从文学作品中选取的,刻成蜡纸后油印成讲义,学生们把各种讲义材料分类装订在讲义夹里就来校上课,所以大都不用书包。讲义内容也与别的学校不尽相同,大都属于“五四新文化时代”的文章,充满朝气具有搏击精神,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也有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象来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如鲁迅的“阿Q”“孔乙己”“祝福”(祥林嫂故事中过年情节)“狂人日记”等,还有辛亥革命后的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书等优秀文章,使用这样的教材使学生们懂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来源及其重要意义,老师的教学方法并非要求死记硬背,而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甚至分成甲乙二方展开辩论,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明辨是非,得益匪浅。课外组织学生自办壁报提高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写作技巧,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实验”二字真实意义所在了。

又如成人班在学校推广部的组织下,组成“小先生”队伍把自己学到的文化传播到周边的棚户地区的民众中去,使更多的人来参加文化学习,这就是俞校长经常在周会上讲到的“民众”就是最大多数的人群,他们都是纳税人都应拥有学习文化的权利,我们到“民众”中去传播文化教他们识字就是把权力送回到“民众”手里。那就是在俞校长教育思想著作所提到的“要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福利”。这个说法就同现在所说的“三个代表”“人本主义”的论点相一致。

同样道理,俞校长四处奔走向联合国救济总署(联总)申领到一批救济物资包括有活动金属房屋、奶牛、奶粉等食品。因为中国也是二战反德日法西斯战争的参战国之一,而且损失最重,人员伤亡也最多的国家,据此应享用二战中的剩余物资,可见俞校长对“民众”权利有关的事,她总要据理力争决不轻易放弃。

民校的往事虽然离我们远去已久,但俞庆棠先生在民众教育事业上辉煌业绩依然清晰如故,时时魂牵梦萦随着我们,令人不能忘怀!